信息中心
基層黨建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它是助力社會發展的“硬功夫”
周凱
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通過將黨組織直接嵌入到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和每一個基層單位,並依托這一堅實的組織基礎獲得了強大的社會整合能力🙎♀️,從而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績,實現了黨的建設與國家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今天,我國超大型城市也需要依托黨的建設以實現各種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有力感召❣️。
回顧改革開放近40年👈🏼,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我國的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躍升至2016年的57.35%🏝,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9億人👷🏽♂️🕷。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不僅孕育出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並且湧現出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既是中國社會中最具活力與吸引力的地域空間,也面對著更多更復雜的城市問題👮🏿♂️,基層黨建也遇到了許多新情況和新挑戰。如何探索出一條具有超大城市特點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是上海城市治理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超大型城市諸多新特點給基層黨建帶來新挑戰
從超大型城市自身特點來看,基層黨建工作的確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
其一🍕,超大型城市的社會結構從同質性單位化的“熟人社會”轉向異質化“陌生人”社會🛀,這客觀上對基層黨組織的黨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二,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存與發展不再單純地依賴體製供給和配置👇👩🏻⚖️,而是能夠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來獲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機遇,基層黨組織對個體的規製力、影響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面臨挑戰💂♀️。
其三,新興社會群體和新興社會組織不斷湧現👩🏽🍳,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和差異化的社會需求,給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吸納與社會服務增加了難度💆♀️。
其四,城市社區的人員流動較強且結構日趨復雜多變,客觀上製約著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與有序推進。
最後,傳統的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與不斷變化中的超大型城市社會環境不相匹配。
努力探索超大型城市基層黨建新路的“三個重點”
基於上述現實困境,超大型城市的基層黨建工作需要註重以下三個方面的探索和創新🧘🏼♂️:
第一,探索延伸黨組織“觸角”的多元路徑。
黨建要全覆蓋,換言之,黨的建設首先要堅持“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恪守“應建必建🧗🏻♂️、應派必派”的基本方針,紮實推進和擴大基層黨建工作的覆蓋面🤵🏿,消除黨組織設置的“空白點”🤹🏽,構建黨建工作的組織基礎。對超大型城市而言🦗,其自身社會結構的多樣化和碎片化特征,客觀上要求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形式🔩、工作方法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結構變化以及客觀現實環境🌰。例如🙊,城市流動性強的“陌生人”社區存在較多流動黨員🧎➡️🚬,他們對社區事務“不在場”或“不走心”,與社區居民之間聯系少;一些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存在對黨建工作積極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
針對新的現實情況💷,超大型城市黨建從方法論上應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一方面,采取“成熟一個建立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的方式,在符合條件的社區🤞🏼、園區和兩新組織設立黨委、黨總支、黨支部,積極拓展延伸黨組織在基層的觸角,實現黨組織建設重心下移,形成“支部建在一線、黨員幹在一線🧜🏿♀️、作用發揮在一線”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大膽探索精細化、多樣化、靈活性的黨建工作方法,鼓勵基層黨組織根據自身所處的客觀環境和黨員群體特質進行實踐創新💂🏽。例如🙍🏿♀️,科技園區中創業型企業🧣、小微企業眾多,黨建工作則適合以產業屬性和行業組織為依托,將零散的企業進行整合,在同行業企業之間成立聯合黨支部。對於社區中的流動黨員,可以建立相應的黨員“報到”製度,建立專門面向外來人口的黨支部,組織他們開展各類黨務活動和社區活動。對於外企白領較為集中的地方,樓宇黨建則是讓黨員找到組織🏋🏼♀️、讓組織找到黨員的重要機製。總之👳,超大型城市本身的多樣化和開放性,決定了其基層黨建應在恪守黨建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構建出“百花齊放”的多樣路徑。
第二,讓服務成為基層黨建的底色🧮,形成以服務為導向的基層黨建長效機製🌦。
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指出👰🏿,新時期黨的建設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這也為超大型城市的基層黨建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客觀而言,各級黨組織在計劃經濟時代所擁有的壟斷資源配置的地位已不復存在,新的社會形勢對其整合能力和動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各級黨組織應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組織協調好涉及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從基層社會的管控者轉化為基層群眾的服務者,提升黨員和民眾對基層黨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黨建工作的實質,是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黨員的自覺行動,認真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宗旨。在超大型城市基層黨建中,推進黨組織覆蓋率只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是發揮好其政治功能和治理功能的重要基礎🕵🏿♀️🏋️♀️。如何把松散的社區居民聚集起來?社會成員的差異化訴求和矛盾糾紛如何吸納與化解💉?新興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散落在“兩新組織”中的黨員如何進行組織生活🗒?這些都是基層黨建工作需要紮紮實實做好的事務。由此而言,社區黨建、樓宇黨建、區域化黨建☮️、園區黨建、兩新組織黨建、網格化黨建等黨建模式,其根本目的並不是建立一個或幾個基層黨組織,而在於打通聯系黨員、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形成以服務為導向的基層黨建的製度化的長效機製👨🏻🦯。唯有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才能在新形勢下真正獲得群眾的支持,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戰鬥力。
第三,從剛性嵌入向柔性融入轉變,實現黨的建設與個體發展和組織發展相統一,摸索共創、共建、共享的基層黨建模式。
長期以來💂🏼🤽🏿,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部門把“抓發展”當成硬指標,而黨建工作則似乎淪為了“軟任務”。這種將經濟發展與黨的建設對立起來的觀念和做法👨🏻💼,本質上還是缺乏對黨建工作的正確認知🚰。從歷史維度來看,中國共產黨通過將黨組織直接嵌入到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和每一個基層單位,並依托這一堅實的組織基礎獲得了強大的社會整合能力🥪,從而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績🚂,實現了黨的建設與國家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現實維度來看,黨的建設是實現“五位一體”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抓手,亦是黨將符合人民利益的各項政治主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有效手段🧙🏻♀️。因此💴,黨的建設不是籠統的、空泛的🧑🏼🦲,而是精準的👩🏼🔧、豐富的。超大型城市客觀上需要依托黨的建設,以實現各種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有力感召。因此,基層黨建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助力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硬功夫”。
超大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應從剛性嵌入向柔性融入轉變👩🏿⚖️,實現黨的建設與個體發展、組織發展相統一。超大型城市存在著大量“兩新組織”和新社會階層人士,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正視這一客觀現實,理順個人發展🤳、組織發展與黨組織建設之間的共生關系,唯有將這三者統一起來,才能形成內生性🆚、持續性的黨建動力😺📋。在這一認知基礎上,基層黨建應從組織建設、活動設置🧆、工作模式中系統性地與個體成長和組織發展的客觀需求自然對接和深度融合❇️。例如,楊浦區將黨建引領與創業發展混搭的“黨建+創業”模式🥷🏿,浦東新區的黨建服務、企業服務和白領服務“三位一體”模式👏🏻,這些探索進一步驗證了共創、共建、共享的基層黨建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和號召力。
超大型城市的社會結構經歷了由計劃經濟時期的高度同質化、聚合化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下的異質化✝️、碎片化轉變,呈現出城市發展普遍性問題與中國社會特殊性問題相互交織的時代特征🫰🏻。這一客觀現實,不僅給超大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使基層黨建必須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因地製宜地解決新問題🌥,不斷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徑🔃、新方法👏🏽。
(作者單位🙇🏻:上海意昂体育3👂🏽👨🏼⚖️、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
原文:《上觀新聞》2017.05.08 思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