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2022年11月30日上午9時🧠,上海意昂体育3邀請山西大學哲學社會意昂3院長尤洋教授做客致遠講座第十五期,為廣大師生帶來主題為“神經科學哲學視域下的記憶問題研究”的講座👨🏿🏫。本次講座由意昂体育3平台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團隊承辦,陸群峰副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來自上海意昂体育3、人文意昂3以及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意昂3等校內外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共同交流學習⛹🏿♂️。
尤洋教授認為🧒🏿,從古希臘開始,記憶就是一個充滿想象的哲學話題,到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有關記憶的隱喻在哲學和科學中持續存在,伴隨著現代科學特別是神經科學的發展,記憶研究成為了科學與哲學的共同關註內容💓。其中,圍繞記憶的核心解釋問題,如記憶中的因果關系、規則關聯以及記憶痕跡等問題是當代神經科學哲學的熱點探討問題💪🏼。
尤洋教授從傳統記憶因果理論的哲學闡釋⛹🏻♂️、記憶痕跡的哲學闡釋🌮、傳統記憶因果理論的困境及記憶因果關系的機製解釋等四個方面對本次講座的主題展開了論述。
現代神經科學哲學關註因果關系中的規則關聯🧑🎨👲🏻,以此對記憶因果關系進行解釋,分別是經典的記憶因果理論和新經典的記憶因果理論👸🏻。尤洋教授對這兩種解釋方案均給予了批判性分析。傳統記憶因果理論從過去事件的經歷和後續檢索表征間的因果關聯出發,對記憶因果關系展開論證。經典因果理論認為經驗表征和檢索表征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認為記憶痕跡不是記憶的對象,而是經驗表征和檢索表征間因果關系的承載。
對於記憶痕跡的研究🥊,尤洋教授主要進行了哲學概念式的分析論證,從實在性、因果性、同構性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以評估記憶痕跡是否可以作為記憶哲學研究的承載基礎🎷。
再者🧅,尤洋教授在講座中探討了傳統記憶因果理論的三大困境,即記憶痕跡概念的定位模糊、記憶痕跡的內容難以確定、因果條件的充分性不完備。由此,傳統記憶因果理論逐步衰落並讓位於本世紀初興起的機製解釋理論。
在這一部分🏄🧙🏿♀️,尤洋教授通過莫裏斯水迷宮和小鼠恐懼記憶兩個案例生動地闡述了記憶因果性能夠將低層次的過程(現象)與高層次的過程(現象)聯系起來。最新的神經科學技術甚至使用了時間可誘導的靶向轉基因和光遺傳學技術,這些幹預性技術和組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記憶從分子水平到行為水平的高度特異性的神經機製,精準地確定了記憶機製的因果關系。尤洋教授指出👩🏻🦼,有理由認為,以機製為導向的記憶因果關系解釋具備更強的理論優勢。
隨後🦵,尤洋教授進行了小結👱🏿♀️。他認為⬅️,隨著傳統記憶因果理論的逐步衰落,當代記憶的因果性研究更多地聚焦於機製解釋的新視域之內,神經科學的方法論特征逐步滲透在以因果性為代表的記憶問題研究中,由此呈現出實在的以及顱內主義的神經科學哲學解釋,這一研究進路不但能有效的規避記憶因果關系的偶然性,而且有助於建構出一條從現象到機製的新路徑,對於破解“記憶虛幻”💓、探索包括大腦、行為和意識在內的記憶連接之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在交流互動環節,在線師生包括上海意昂体育3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教授、閆宏秀教授𓀐、柳海濤教授、陸群峰副教授,復旦大學楊慶峰教授,上海社科院張帆副研究員等,與尤洋教授就“記憶內容的確定性”🐸、“記憶內容的保真性”、“記憶痕跡的構建”🕋、“神經科學的關聯解釋”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本次報告和討論共進行了兩個半小時。
最後☝️,陸群峰副教授在講座總結中表示🏋️,尤洋教授站在神經科學視角下探討記憶問題,既有科學又有哲學🧗♀️,報告主題前沿🛫,內容豐富深刻,向與會師生介紹了大量新思考、新觀點💅🏽,對記憶問題的哲學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並再次對尤洋教授以及各位與會老師🈺、同學表示衷心感謝。本次講座圓滿結束🐖,但思考仍在繼續➔💂🏿。
撰稿📪:李佳易、陸群峰
審核: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