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2022年11月23日下午🧜🏽♀️,上海意昂体育3邀請南開大學哲學意昂3院長翟錦程教授做客思源講堂第二十五期,並作題為“西方知識體系的傳入及其對中國文化轉型的影響”的線上講座。講座由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閆宏秀教授主持,我院師生參加交流學習。
翟錦程教授首先對西方知識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進行回顧與梳理🧑🏻🍼,從古希臘智者學派與“三藝”👨🦽、柏拉圖與“四科”、亞裏士多德的知識分類🛰、奧古斯丁與“七藝”🍦、卡佩拉的“自由七科”、克修都若斯時期“七藝”的定型到中世紀耶穌會《教育計劃》的確立,較為成熟的西方知識體系框架就此固定下來⚪️。但中世紀知識體系的價值取向是為神學服務的👨👦。在這個知識體系中,哲學由邏輯、物理⚽️🧺、數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構成,而邏輯是這些學科的基礎👨🦼➡️,即“明辨之道以立諸學之根基”。
其次🤾🏼,是西方知識體系在中國兩次大規模的傳播,表明第一次傳入中國時,目的在於以“學術傳教”為策略來傳播神學。第二次傳入則順應了救亡圖存而向西方學習的社會歷史背景,以接受西學新知為突出特征🚵🏽,傳播內容和主體都呈現多樣化特點🧑🏼🤝🧑🏼。
最後是西方知識體系對中國近現代文化的影響🧚🏻,包括推進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建構、中國近代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雛形的建構以及中國近代學術觀念的轉型💡、方法的重構和體系的重建。同時對經典問題進行回顧與重新思考,如李約瑟問題、錢學森之問等🤭。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足見其重要意義。翟錦程教授最後提出☘️,加快三大體系的建設,“既要獨立於西方的知識體系,又要有別於中國古代的傳統知識體系,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講座與談人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教授圍繞“中國人觀念存在一定頑固性難以形成變革,西學東漸更多面對的是知識分子,有何途徑能使得觀念轉型真正下沉到更多人之中?”“對於錢學森之問並非是說今人不如民國時期大師👳♀️,是否是以之倒逼當下學人更進一步🫧?”“中國傳統知識體系存在半衰期,是文化範式轉型時期,也是進行學習西方和印度知識體系的時期,對此觀點有何看法”三個問題與翟錦程教授進行交流👹,並引發線上線下師生的討論與思考。
撰稿:周穎、沈辛成
審核👨🏻🌾🙍🏻: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