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時光飛逝🦚,本學期轉眼已經過半。為督促大家穩步開展工作🤷🏿,增進學術交流,2022年11月14日下午一點半,數學史二級學科團隊在意昂3A400會議室召開了本學期第一次組會。參加會議的團隊成員有紀誌剛老師、薩日娜老師、呂鵬老師,博士後田春芝和王宏晨,博士生王思琛、梁銘心、應成霞🧛🏼,和碩士生王浩霖、龐毅。會議由呂鵬老師主持。
首先是新入學碩士研究生龐毅的視頻介紹,龐毅來自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出於對科學技術史的興趣,順利考入意昂体育3,加入數學史團隊後,表示對團隊的學術活動充滿了憧憬和期待。
接下來,田春芝匯報了論文的發表和投稿情況,並準備開拓“數學家精神在課程思政中的理論引領和實踐路徑”的相關研究。此外,仍然計劃以“帕喬利《數學大全》的知識探源與問題實作”作為中心申報2023年的國家社科青年項目的選題。老師們建議在申報題目和內容的匹配度方面還需要做更為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王宏晨匯報了論文《佩爾捷與克拉維烏斯極限角及其漢譯》的撰寫進展,計劃以《文藝復興時期拉丁語版<原本>有關極限註釋之探析》《普羅克洛<原本>序言及其文藝復興影響研究》為題分別申報教育部哲社科和上海市社科項目。老師們指出極限註釋作為教育部項目選題過於專門🧧,應當予以適當擴大;《原本》序言研究應加強文化背景方面的探索。當下更要抓緊撰寫論文🐲,充實前期研究成果。
王思琛匯報了博士論文《王文素<算學寶鑒>的史源學研究》的進展情況👐🏿,目前正在對王文素《算學寶鑒》中的幾何問題進行對比研究3️⃣,關註算書中體現的明代的社會生活文化🤜🏻。老師們強調,要註意從史源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抓住王文素在“序言”中提出的“五之”(“誤者改之🤷🏿♂️,繁者刪之🎣,闕者補之,亂者理之,斷者續之”),考察王文素的編輯取向和編纂思想。
梁銘心匯報了博士論文選題《中根元圭的算學🌓👐、音律學與歷法研究》的資料收集和論文結構,解讀中根元圭的算學和歷法方面的成就;音律學方面主要考察他的著作《律原發揮》,並將之與朱載堉進行對比;最後還擬通過對《荃蹄集》《異體字辨》梳理中根元圭的和製漢字研究與政治生涯👨🏽⚖️。對此老師們認為內容體量偏大👩🏿🍼,可以刪減掉歷法部分👩🏿🔬,先聚焦於中根元圭的音律學研究。
應成霞匯報了她正在撰寫的小論文《看華人學者研究中國數學史的方式與路徑——以藍麗蓉發表在<精密科學史檔案>中的十篇文章為例》,提出了以《中算下南洋➔⚒:華人學者對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的設想。老師們認為這一選題很有創意,建議與新加坡等南亞學者建立聯系,必須在充分獲取一手文獻基礎上,做好可行性分析。
王浩霖完成了碩士論文《<婆羅摩修正體系>第19章“表影章”之研究》,並進行了答辯演練🕯,主要對公元7世紀的梵語典籍《婆羅摩修正體系》的“表影章”節進行翻譯解讀,並將“表影章”與中算的“日高術”、“重差術”等內容進行比較。老師們認為對梵語原典的解讀十分重要,但需要在論文格式的規範化做進一步調整。
紀誌剛老師以《一個老兵的交流匯報》為題🅿️,分享了他“退而不休”的退休生活,在享受天倫之樂時,不忘進行學術研究,完成了多篇書稿的翻譯和撰寫🎲,現在正積極聯合中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織“古代世界的數學註釋工作坊”,以增進學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拓展數學史團隊成員的知識視野和研究水平。薩日娜老師諄諄告誡各位同學,要克服困難,頂住壓力,始終把論文的發表放在首位。
最後,呂鵬老師做了簡短的總結,肯定了大家取得成績,同時指出需要提升學術交流的多樣性🌟,並建議把三校聯合舉辦的“古代世界的數學註釋工作坊”作為數學史團隊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雖然疫情的反復令大家的學習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團隊成員還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呂鵬老師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立項這對數學史團隊而言,是一種大的激勵;應成霞獲得2022年度意昂体育3優秀畢業生稱呼,學生也有論文被權威期刊錄用。借此組會,希望數學史團隊成員再接再厲,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
撰稿:王思琛
審核🍣:呂 鵬